短短十几年,温州人的蔬菜水果超市在纽约已达30家左右,在华人社区处于主导地位。别人经营超市亏钱,温州人接手后业绩却翻了四倍。
张利惠和吴宽和在温州市七都镇老家是邻居。1992年,他们在纽约一起摆地摊卖菜,后来合夥开蔬菜水果超市。目前,两人拥有纽约大中华超级市场集团。该公司现有八家分店,分别设于纽约、新泽西州、麻州和维吉尼亚州。
担任集团总裁的张利惠把一万平方英尺作为划分大型与小型华人超市的分界线。他认为,大型超市中,大中华超市集团规模应该是全美华人超市中的第一。他说:「摆摊卖菜实际上是熟悉业务,真正的发展是在2004年。」那年大中华第一个分店在纽约有第四华埠之称的艾姆斯特创办。此后,大中华每年以新增两个超市的速度扩张。
他说,温州人有「做生意的细胞」。短短十几年,温州人的蔬菜水果超市在纽约已达30家左右,在华人社区处于主导地位。在法拉盛,十来家温州人办的超市占绝对优势。在曼哈坦的唐人街和布碌仑的第八大道,尽管温州人的超市数量不超过一半,但是「生意很旺」。
超市老板 异常低调
纽约华人的蔬菜水果超市集中在纽约三个主要华人社区。记者挨着华人超市逐个查看,发现温州人开的超市的确很火。周一至周五,买菜的顾客很多,其中还有许多老外。周六和周日,生意更是火爆,人流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
但是,绝大多数超市老板都很低调,不愿接受采访。这是温州商人的特点。除了同乡,生意上的事他们对「外人」总是三缄其口。为了让他们谈谈,常须要同乡会的人出面打招呼。有的温州人先约法三章,随便讲讲可以,一定不能露姓名。
一些温州同乡透露,在纽约温州人圈子内,开蔬菜水果超市最成功者有三位。他们是张利惠、吴宽和和虞锡龙。张利惠有大中华超级市场集团一半的股份。而吴宽和除了拥有大中华超市集团的另一半股份外,还拥有一家位于法拉盛的金城发超市。「那家超市很大,也很旺。」
虞锡龙是纽约华人社区的名人,人称「龙哥」。一些温州人称,他于1992年来到纽约,从做小生意开始,逐步发家。他先在唐人街摆地摊,卖些价值一两元的廉价玩具。后来,他在超市中租下一个摊位,卖些蔬菜水果。
他创办的第一个超市叫第一龙兴超市。「该超市被称为温州人创办最早和规模最小的超市,但生意甚好。」它位于唐人街的东百老汇和凯瑟林街交界的东南角。该地处于唐人街的中心地带,人流如潮。东百老汇现在被称为福州街,以福州籍商家为主。
第一个超市成功几年后,他又在东百老汇上开了另外一家超市,名为鹿城超市。「这第二个超市也很成功。」接着,他又和别的温州人合夥,在法拉盛开设另外两家超市。它们分别为新中国超市和中美超市。
温州人的超市具有温州特色。其超市员工中温州人较多,通用的语言是温州话。超市中除了蔬菜水果外,还有许多杂货。这些杂货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也有不少温州特产,如盘菜和鳗鱼等。
摊贩起家 逐步做大
一些知情者透露,现在温州籍蔬菜水果超市的老板许多都是十几年前摆摊卖菜的小贩。温州人超市的兴起也反映出温州人商业的草根性,即白手起家,逐步做大。
张利惠于1992年来美,在法拉盛摆地摊卖菜。现任中美商会常务会长的张利惠说,自己喜欢做小老板,因为比较自由,也符合自己的性格。他当时和吴宽和一起摆地摊,他的太太也和他一齐拚搏。从1993年到2004年,他每天早上五点就去批发市场进菜,晚上十点才收摊回家。「我们一共摆了五年,一年挣个几万块钱。」
他说,这与温州人的勤劳有关。如果早一点去批发市场,就能够挑选好的蔬菜。而且,早去挑菜不仅新鲜,而且可能会挑到多几磅的箱装蔬菜。他说,摆地摊那几年实际上是熟悉业务,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法拉盛过去有一家中国城超市,一直亏本。1996年,他和几个温州人接手经营。「我们接手做,业绩翻了四倍。」越华超市由越南华侨创办和经营。他们接下来后,也把业绩翻了四番。他把这些归结为「对市场专心,不东想西想」。「我们多少年就做这一行,没有转过行。」
新鲜便宜 最大特点
他说,蔬菜水果超市成功的关键是「新鲜和便宜 」。他们公司没有农场,所有的蔬菜、水果和鱼肉都去批发市场进货。这些货物的来源相当广泛,远的来自墨西哥、加拿大、加州和佛罗里达,近的来自纽约邻州新泽西。
他说,就是自己有农场也无法满足客人的需要。现在,他的超市每天出售上百种蔬菜和上百种水果。他说,上百种水果不是说上百种完全不同的水果,而是一种水果中不同的品种。例如,不同种类的苹果就有十多种,而不是十多种苹果仅算为一种。
为了保证所卖的蔬菜、水果和鱼类保持新鲜,负责进货的员工很早起来去批发市场拿货。例如,如果是去蔬菜批发市场挑选蔬菜,进货人员要在午夜12点赶到。如果要去布朗士鱼市挑鱼,早晨两点就要到达。肉类批发也要在早晨五点抵达批发市场。
他的超市每天都要计算流量。他说,每个超市都有六、七十个员工,有人专门负责计算每天蔬菜销售量。例如,如果今天进了10箱蔬菜,到了晚上还剩两箱,这个两箱在六点钟后「便宜卖掉算了」。于是,人们天天可以听到温州超市前 「一元一包」 的叫卖声。
他说,有的顾客摸清了这个规律,就在晚上和早晨逛超市,专门购买这些便宜货。「这些蔬菜只不过不好看一些,其实其他方面都差不多。」
规模经营 发挥效益
他的第八个分店位于布碌仑汉密尔顿堡街(Fort Hamilton),距离第八大道有两个街区。该分店面积为2万2000平方英尺,下面还有停车场。它于本月上旬开业,销售的货物有两万多个品种。
为了开这个店,他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在第八大道上,华人开设的蔬菜水果商店有20多家。其中六、七家是温州籍商家,其他的店主是广东人和福州人。「从人流上,可以看出他们生意如何。」
他说,目前华人商家主要集中在第八大道的单一线路上。但是,第八大道街道狭窄,店面不大。例如,该大道上的蔬菜水果超市都很小,都是一两千平方英尺的超市。「居民买菜也是在这买一点,在那买一点。」
因此,他认为这个分店具有竞争优势,因为顾客在此可以一次买齐。八家分店可以一齐进货,「批发量大,就可以压低价格」。同时,他自己有进口公司,从中国进货,价格也比较便宜。
新的分店管理也比较正规。所有员工都有身分,工资都达到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他说,过去,温州籍员工比较多,但是现在只有一两成,因为身分问题。「如果没有身分,亲戚都不行。」现在,员工中的广东人较多,内地人也有一些。「广东人老华侨多,因此移民过来的多。」
经商意识 独一无二
同时兼任江浙工商总会副会长的张利惠说,温州人比较钻研做生意的技巧,有做生意的细胞。温州人有一个传统,孩子出生就是为了做生意赚钱。只要有一点赚钱的机会,他们就会去寻找。温州人非常勤劳和聪明,也比较大方,因此信誉比较好。「温州人如果欠人家的钱,就会感到无法做人,因此就要拚命赚钱把欠的钱还掉。」